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投资娄底弦歌不辍溢芬芳@湖南日报观察头条-凯发国际官网

K8凯发教育-20年专注幼儿教育-覆盖全国-高质量幼教解决方案。

咨询热线:400-898-4785

投资娄底弦歌不辍溢芬芳@湖南日报观察头条

发布时间:2025-08-14 15:13:02

  在湖南中部,一座以“材料谷”为支点的工业新城——娄底,正用如椽巨笔书写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这里,钢铁银光与智造蓝海交相辉映,传统工业基地的厚重与新兴产业集群的活力相得益彰。

  水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为产品装上翅膀飞向诗和远方;数字孪生工厂,虚拟与现实的双生子演绎智能制造的新范式;招商安商机制,如同精心设计的生态系统,政策阳光、金融活水、人才春风交汇成滋养企业的沃土。

  当硅钢电磁效应穿透厂房,我们听见了产业崛起的澎湃心跳。娄底用“材料谷”实践,诠释了“链式思维”的真谛——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不是数量规模的叠加,而是产业生态的重塑。

  这方热土正在证明:最好的招商投资,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圈。投资娄底,既是抢进产业发展的机遇窗口,更是共享中部崛起的时代红利。

  解读娄底招商磁场,探寻湘中投资盛景。湖南日报、新湖南特开辟《投资娄底》栏目,以飨读者。

  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娄底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挖掘校友资源,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以高质量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

  当“材料谷”产业在湘中大地“拔节生长”,一幅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融合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6所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11所标准化中职学校等省定民生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市州社会保障考核教育重点工作位列全省第一;11所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投入使用,新增优质学位3.27万个;冷水江一中、双峰县蔡和森高中等一批县域高中建设项目正加速推进……这两年,娄底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投入教育资金139.62亿元,一个个硬件基础“脱胎换骨”,迎来从“量”向“质”的跨越,推动教育保障水平跃上新台阶。2024年,娄底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两个只增不减”指标的市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标连续2年名列全省前茅。

  面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慢等问题,娄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超额完成93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196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建设。其中,涟源市大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撤并180所、提质改造88所,基本杜绝“空心校”“麻雀校”。

  硬件提升的同时,一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城乡教育“双向奔赴”的变革正在铺开——“专递双师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1名城区优质学校主讲教师输出+1名乡村学校助讲教师配合输入”的授课方式,通过双师课前沟通准备教案、课件,生成课堂,为乡村学校长期提供教学服务。

  新化县金凤乡中心学校过去缺乏音乐教师,极少开展艺术类课程。随着“专递双师课堂”逐步推进,该学校申请音体美相关课程,来自新化县芙蓉学校的教师通过屏幕远程给金凤乡的学生上音乐课。如今,金凤乡中心学校的学生不仅会玩各类律动游戏,还识歌谱、懂乐理。

  “专递双师课堂”不仅将优质课送到偏远教学点,更成为乡村教师成长的“加速器”。新化县陶家联校教师蔡盈盈说:“城区教师精巧的课堂设计、生动的课堂展演与剖析,让我在反复磨课研课中飞速成长。”目前,“专递双师课堂”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全覆盖,为210个乡村学校缓解了专任教师师资缺乏问题。

  从校舍焕凯发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网址新到数字赋能,从名师引领到整体向上,娄底教育保障水平跃升的轨迹清晰可见。

  娄底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700余所,科教资源丰富。从这片热土走出去的万千校友,是城市发展弥足珍贵的“情感纽带”与“活力源泉”。

  湖南省部署实施的“校友回湘”工作,为娄底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契机。娄底积极行动,推动“城市+学校+校友”有机融合,唤醒校友的“城市乡愁”,加速“校友回湘”步伐,以做大“校友圈”撬动更大“经济圈”。

  2024年7月,一场追逐科学明星、仰望先生名师的盛会在娄底拉开帷幕。400余名院士专家、科学明星、教育名家、知名校友应邀出席“名师育娄”人才峰会,娄底用最高的礼遇与诚意致敬人才、致敬名师、致敬回湘的校友。此后,各县市区纷纷倾情邀请校友回母校共叙情谊,通过座谈研讨、专题思政课、助学合作等方式掀起校友返娄兴娄的热潮,成立近60个校友组织,建立4000余人的优秀校友信息库。浓厚的乡情乡谊,让在外游子“归心更切”,合作硕果日益丰盈。

  当前,娄底正奋力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坚实的产业基础迎来创新强援。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友卿凤翎心系母校,与母校共建氟材料实验室,将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娄底一中校友、投行专家段文卫给娄底领导干部作关于新质生产力专题辅导报告,其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机结合娄底实际,为干部队伍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汇聚校友名师力量,娄底促进教育人才回娄、教育项目聚娄、教育资源育娄,为娄底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娄底成功招引落地资金110.69亿元,排名全省第三;引回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9人,排名全省第五;接受校友捐赠金额1.14亿元,排名全省第二。2024年,通过深入开展“名师育娄”“校友回湘”行动,已促成深度合作项目65个。

  娄底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规律,科学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加大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力度。围绕助力中部地区“材料谷”建设,调整中高职专业点142个,直接服务“材料谷”相关专业占比达31.1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为破解企业“用工难、留工难”痛点,娄底创新举措机制,将技能人才储备与培养端口前移。在招商引资阶段,即推动校企深度“联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有效保障新引进企业和新投产项目实现开工即有工用。

  娄底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各职业院校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深化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模式,让学生实现“入学即入企、毕业即上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电子陶瓷产业是娄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给电子陶瓷产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新化县政府、新化县高新区,以及多家骨干陶瓷企业,“政校企”三方携手共建先进陶瓷现代产业学院。该学院年均为企业培训员工超3000人次,成为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此外,娄底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市立项建设1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专业群,4所省级“双高双优校”和10个省级“楚怡”专业(群),近三年,招录“楚怡工匠”本科层次技能人才400余人。

  目前,各职教院校共开设了72个校企合作专业,修订了112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526门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了156部活页式教材,建有600余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娄底每年能够输送8000余名高技能、高素质的毕业生投入当地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