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市学前融合教育工作
发布时间:2025-07-08 03:42:20
7月7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以“临沂市:让学前融合教育助力每个孩子成长”为题,报道我市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的做法及成效,并配发“总编说”。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教育强国的根基在于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临沂的实践,正是将“强”字落在“全纳”之上。面对特需儿童融入社会的困境,临沂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以“法治思维”为引领,以“系统改革”为支撑,构建了“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全链条融合教育模式。其独创的“1+1+1+N”推进机制,有效整合了教育、卫健等多部门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和专业支撑网络,这正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所强调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原则的鲜活样本。临沂的探索让我们看到,在法治的保障下,在科学的引领下,在爱的浇灌下,融合教育必将为万千儿童铺就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富希望的成长坦途,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不可或缺的基层力量。
“孩子现在能主动参与同伴游戏,还能完成简单的手工作品,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近日,在沂南县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的家园交流会上,家长李娟(化名)擦拭着眼角的泪花。她的孩子阳阳(化名)患有孤独症。经过两年半的融合教育,阳阳不仅能主动用简单的句子与同伴交流了,而且在游戏中和小伙伴合作完成了黏土作品。“从前总觉得孩子这辈子完了,现在才发现融合教育真的能创造奇迹!”李娟的感叹正是临沂市学前融合教育实践效果的生动写照。
继2018年实施自主游戏项目后,2022年,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再次把融合教育项目交给临沂。此后三年里,临沂学前教育再整行装,树立“全纳、赋能、交融、共生”的核心理念,持续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观念转变、课程革新,由点及面、社会参与”的全链条融合教育模式,走上了以自主游戏推进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之路。
项目刚落地时,5所试点园的园长和教师因为对特殊儿童的类型、特点了解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时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作为一所普通幼儿园,我们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一是专业理论储备不足;二是教师存在专业恐慌;三是来自家长的压力大,特需孩子的家长内心纠结,普通孩子的家长担心特需儿童会影响自己的孩子。”临沂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董欣对当时面临的困难依然记忆犹新。
为寻求专业帮助,市级教育部门邀请财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到幼儿园调研,并邀请妇幼保健院和康复中心的专业人员参加座谈会,协调建立“1+1+1+N”推进机制。第一个“1”为市教育局等8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第二个“1”为组建由教研员、试点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市级核心团队,第三个“1”为教、康、医多部门参加,跨专业合作的全市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N”为由5所试点园轮流承办的专业培训、入园指导、现场观摩、问题教研等多项活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3年来,核心团队先后10余次到郑州、北京、上海、泉州、西安等地参加项目组织的国家级培训,逐步学习了融合班级质量观察、融合评估、融合干预等专业知识,并开展市县级培训28次,覆盖105所幼儿园,受益教师1539人次,为融合教育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领。
“之前,我的班里并不是没有过特殊儿童,但是当时的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环境不够包容,孩子适应不了就退园了。深入实施融合教育项目之后,我们转变了教育理念,依托科学的‘筛查—评估—个性化教育’闭环机制,能让孩子更早、更快、更好地融入普通教育体系。”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临沂第一实验幼儿园教师欧阳兆宇介绍。
课程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各试点园在环境材料、活动组织、一日生活安排等方面持续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融合教育要求,持续推进融入式和嵌入式干预,重点打造沙水区、感统训练馆等“四区两馆”,采用原木、陶土等自然材料降低环境刺激,将言语训练融入游戏表征、图画书阅读,将社交技能培养渗入集体游戏和生活,实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效果。
“我们以自主游戏为突破口,积极改造小山坡、小树林等自然、生态、野趣的户外活动区,配备了种类多、数量足的低结构游戏材料,打造无障碍、全纳、包容、友好的资源空间,方便特需儿童进行融合。”临沂第一实验幼儿园教研主任李飞飞介绍。
“低结构材料因其具有自然包容性和开放性,天然弱化了特需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边界,让不同发展需求的孩子在游戏中悄然融合。”沂南县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焕栋说。
课程改革背后是科学支撑。试点园内特需儿童所在的班级教师为每名特需儿童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根据幼儿的兴趣与优势开展适宜性教育。在沂南县青驼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发现孤独症孩子明明(化名)对数字较为敏感,就在班级区域内投放了数字类益智玩具,并设计了“超市购物”游戏,让他担任“收银员”,在角色扮演中提升了沟通交流能力。“发展优势比单纯矫正缺陷更有效。”园长孙百琪说。
试点园改革实践初见成效后,2024年初又在全市13个县区遴选13所跟随园,每所跟随园确定2名人员持续参加市级活动。通过边试点、边辐射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动县域内幼儿园融合教育开展。其中,沂南县将所有县直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纳入教研、培训范围,为县域范围整体推进进行了有益探索。此外,临沂市还依托项目活动,与郑州、北京、青岛等其他试点市积极联动,通过互派教师跟岗学习和参加教研等形式,实现资源互通、教师互学、项目共融。
融合教育的探索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脑瘫患儿乐乐(化名)的母亲王女士一度因孩子无法行走而崩溃,资源教师为她设计居家康复游戏,并联系社区志愿者提供接送服务。半年后,乐乐借助辅具迈出第一步,王女士含泪写下感谢信:“学前融合教育救了我们全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观念的转变,许多家长直言:“融合幼儿园更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同理心、包容心和责任感。”
经过3年试点,融合教育已在临沂市形成良好态势,共有264所幼儿园、323个班级开展融合教育,招收特殊儿童517名,11项融合教育案凯发国际官网例获评省级优秀案例。临沂融合教育经验先后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学前融合教育国家级总结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典型报告9次,在山东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等省级会议上作典型报告和经验交流3次。去年5月承办了全国实验区的现场交流会,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学前融合教育的临沂探索。
5月23日,全市学前融合教育多部门协同推进与宣导专题活动举行,7个市直部门以及省、市新闻媒体代表受邀参加。活动结束后,一位媒体人动情地说:“融合教育不仅仅是一间教室的包容,更是一个社会的温度。当我们愿意放慢脚步等待特殊儿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时,每个孩子都将知道‘世界因不同而美丽’。”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差异,没有特殊。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关于保障儿童权利、推进特殊教育的有关要求,让这片传承沂蒙精神的红色热土,助力每个孩子成长。”临沂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梁绍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