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视角看中国幼儿园关闭潮:本质原因与国际比较
发布时间:2025-07-04 09:22:34
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一股引人关注的关闭潮。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幼儿园数量从2021年的29.48万所减少到2023年的27.4万所,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减少了约2.08万所。其中,仅2023年就减少了1.48万所,降幅高达5.12%。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深度思考。本报告将从经济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当前幼儿园关闭潮的本质原因,并通过国内外情况的对比,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全面的分析框架。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比2022年减少了1.48万所,下降5.1%。同期,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2.98万人,比上年减少534.57万人,降幅约11.6%。这意味着平均每减少3.8个在园幼儿,就会导致一所幼儿园关闭。 从2013年到2023年,全国幼儿园总数增加了7.6万所,增长了38.2%。然而,这种增长在2022年出现了逆转,幼儿园数量开始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幼儿园数量出现下滑的第一年即2022年的降幅为1.9%,而2023年的同比降幅猛增达到5.12%。
幼儿园关闭潮在全国各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的民办幼儿园数量从2015年的6676家减少到了2023年的3600家不到,十年间减少了约46%,仅2023年就下降了17.1%。 在江西省鹰潭市,2022年在园幼儿为3.34万人,较2021年减少8.8%,幼儿园数量从2021年的441所略降到了421所。然而,2023年幼儿园数量骤降到了289所,而同期在园幼儿减少到2.72万人,降幅达18.6%。 黑龙江省铁力市2022-2024年增加了1所公办幼儿园,减少了6家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总量减少5所。这种公办增、民办减的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反映了不同类型幼儿园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不同命运。
幼儿园关闭潮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根据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总和生育率仅为1.3。这一数字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表明中国人口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和2017年的出生人数都超过1700万人,但进入2018年后,二孩效应减弱,当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2019年为1465万人,2020年为1200万人。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了学前教育适龄人口的快速减少。
在出生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幼儿园在园人数也开始出现负增长。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万人,较2022年减少了534.5万人。这是自2008年以来,幼儿园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并且这种趋势预计会持续很长时间。
幼儿园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学前教育在园人数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幼儿园数量仍然庞大,导致供需比例严重失调。 中国幼儿园关闭潮与出生人口的间隔时间仅为5年,且幼儿园数量出现下滑的第一年即2022年的降幅为1.9%,2023年的同比降幅就猛增达到5.12%。这表明人口结构变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但一旦显现,其影响是迅速而深远的。
民办幼儿园在当前环境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3%的民办幼儿园自2022年疫情以来就没有收取过保教费,36%的幼儿园已退还保教费。这反映了民办幼儿园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生存压力。 低生育率对民办幼儿园的影响尤为显著。受低生育率影响,民办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减少,入园需求紧缩,导致教育投资减少,市场竞争加剧,发展困境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位供求比例持续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幼儿园运营面临高昂的成本压力。根据研究,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主要由租金和人力成本构成。美国最大上市托育机构的人力成本约占60%,场地租金约占10%,而国内大部分托育机构的租金成本要达到20%左右。 民办幼儿园的房租成本普遍较高,大多是租用商铺或者社区居民楼,房租成本高,租金占到幼儿园运营成本的20%以上,甚至达到30%。此外,幼儿园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很高,进一步加重了运营负担。
收费标准与运营成本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幼儿园关闭的重要原因。民办幼儿园有75%的经费来自家庭缴纳的学费,这意味着民办幼儿园对学费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 北京市的数据显示,民办幼儿园保育教育成本包括:教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正常办园费用支出。然而,实际收费往往难以覆盖这些成本,特别是对于民办幼儿园而言。
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之间家庭成本分担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公办幼儿园家长所需承担的费用占比较低,而民办幼儿园家长则需承担超过80%的高额费用。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类型幼儿园在财政支持和运营模式上的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民办幼儿园在当前环境下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8%,比2016年提高23.5个百分点,绝大数幼儿都能在收费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这一政策导向对民办幼儿园产生了深远影响。 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减少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也可能挤压了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达到普惠标准的民办幼儿园而言,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尤为明显。
各地在应对幼儿园关闭潮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例如,广州市2024年按实际收托人数每人每月150元、2025年按机构实际收托人数每人每月补助12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助。这种差异化的政策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应对幼儿园关闭潮方面的不同思路。 福建省2022—2023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为每个新增托位提供省级补助1万元,共投入3亿元,建成5万个普惠托位。全国1315个县出台了面向家庭的入托消费券,以及面向机构的建设补助、运营补贴、税费减免等支持措施。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托育机构的运营压力。
中国幼儿园关闭潮的特点之一是关闭速度较快、规模较大。从2022年到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减少了1.48万所,降幅达5.12%。这种快速变化反映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学前教育的直接影响。
中国幼儿园关闭潮的另一个特点是民办幼儿园关闭比例较高。以浙江省为例,民办幼儿园从2015年的6676家减少到了2023年的3600家不到,十年间减少了约46%。这种以民办幼儿园为主的关闭趋势反映了不同类型幼儿园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不同命运。
中国政府通过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来应对学前教育挑战。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8%,这一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也可能对民办幼儿园产生了挤出效应。
在应对幼儿园关闭潮方面,一些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例如,一些国家要求儿童日托中心的管理者如果要关闭中心,必须提前42天通知,并引入新的民事处罚制度。这些措施旨在保障家长和儿童的权益,减少突然关闭对家庭的影响。
国外经验表明,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是应对幼儿园关闭潮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允许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幼儿园自然退出;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幼儿园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建立完善的经济支持体系是应对幼儿园关闭潮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了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减轻了家庭的养育负担。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托育机构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其生存能力。
幼儿园关闭潮引发了学前教育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从入园难到招生荒的转变,反映了学前教育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这一调整过程中,一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幼儿园被淘汰,而一些优质幼儿园则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幼儿园关闭潮也导致了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优质幼儿园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而一些小型、低质量的幼儿园则逐渐退出市场。这种市场集中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但也可能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幼儿园关闭潮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许多幼儿园租用商铺或居民楼作为办学场所,其关闭直接导致了这些场所的空置。对于一些依赖幼儿园租金收入的房地产项目而言,这一变化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幼儿园关闭潮也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了影响。大量幼儿园关闭导致了幼教人员的失业和转岗。有预测认为,未来,我国将有1/3幼儿园会倒闭,1/3幼师需要再就业。这一预测反映了幼儿园关闭潮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
幼儿园关闭潮对家庭的教育支出产生了复杂影响。一方面,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一些优质幼儿园的收费可能会上涨,进一步拉大家庭支出的差距。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4557元,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280元,实际增长5.8%。这一数据反映了城乡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关闭潮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家庭经济负担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收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收入比例相对较高。这种差异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学前教育选择的制约作用。
完善财政支持体系是应对幼儿园关闭潮的关键。政府需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普惠性幼儿园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建立与财政补助水平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幼儿园能够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的经验表明,为每个新增托位提供省级补助1万元的政策效果显著。2022—2023年,福建省共投入3亿元,建成5万个普惠托位。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优化资源配置是应对幼儿园关闭潮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政府需要根据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需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不同类型幼儿园,政府需要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对于公办幼儿园,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其服务质量;对于民办幼儿园,政府需要降低其运营成本,提高其生存能力。这种差异化的政策导向有助于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协调发展。
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学前教育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例如,一些幼儿园已经开始尝试幼儿园+托育的综合服务模式,以应对出生率下降带来的挑战。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家长的需求,也提高了幼儿园的生存能力。
数字化转型是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数字化手段,幼儿园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数字化也使得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成为可能,为家长提供了更多选择。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是应对学前教育挑战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幼儿园关闭潮带来的挑战。同时,中国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当前的幼儿园关闭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济视角来看,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导致学前教育需求减少;直接原因是幼儿园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层次原因是运营成本压力和政策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变化。 与国外相比,中国幼儿园关闭潮呈现出关闭速度较快、民办幼儿园为主、政策调整影响显著等特点。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完善财政支持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探索学前教育新模式,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幼儿园关闭潮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通过调整和优化,学前教育体系将更加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新要求,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网友:以色列在本轮以伊冲突中消耗了大量防空导弹,这也是限制双方持久战的一个因素,专家怎么看?还有外媒曝出,近日美军开始扩建驻沙特基地,这是在为新一轮行动做准备?戳视频,听专家苏晓晖的解读。
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一名毕业生瞒着老师,捧着芹菜、鲜肉,用一场穿越千年的“束脩之礼”致谢恩师。芹菜寓意勤奋,鲜肉象征心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连续两天在国会山听证会上强调,调整利率政策“观望”更为稳妥,一直看他不顺眼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发飙了。
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查找被执行人财产,助力推动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经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第一条第项,《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实行悬赏执行措施的意见》的规定,现发布悬赏公告如下:悬赏公告信息。
走进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植物园的月季专类园,黄的、粉的、红的,姹紫嫣红的月季花随风摇曳,像是跟游客打着招呼,三三两两的游客置身花海,走走停停,尽享浪漫时刻。
美国总统特朗普6月27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他已经停止了所有解除针对伊朗制裁的工作;并警告称,如果伊朗试图发展核武器,他将再次下令对伊朗进行轰炸。戳视频,观看更多内容。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河东区各街道办事处不再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批复河东区人民政府:《河东区人民政府关于收回街道部分综合执法事项的请示》(河东政报〔2025〕8号)收悉。
芦台至天津,K47次列车途经站介绍,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K47次列车从芦台驶向天津,沿途经过的地区地势平坦,广袤的华北平原尽收眼底。
6月26日,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升级迎来关键节点——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园区三期项目10栋标准化厂房及3栋办公宿舍楼主体结构宣告全面完工,标志着这一总投资14亿元的市级重点工程取得关键性突破。
「金脉瞭望台 聚焦A股/黄金/赛道趋势 独创五维分析法:政策/资金/技术/情绪/国际联动 散户也能懂的专业投研,震荡市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