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学前教育的课程
发布时间:2024-12-01 11:12:30
目标是对儿童学习结果的预期,它既对 教育行为起导向作用,又是检验教育效果的 标准。
(1)从教师的角度表述。常用“培养……”、 “教育……”、“引导……”、“要求……”
3、“幼儿园课程者,广义地说,乃幼稚生在幼 儿园一切之活动也。”出自于(张宗麟 )
4、(知识)类课程观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 5、学前教育课程特点是:(过程性和经验性)、
(一)课程的分类 1、显性课程 2、潜在课程 3、学前教育两种课程的交互作用
2、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包括分科课程形态、 ( 领域课程形态 )和综合课程形态。
3、判断: (1)陈鹤琴提出了“行为课程”理论。(×) (2)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
课程编制:主要是涉及学校教育中的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组 织和改善的方法和技术。 一、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依据 (一)教育哲学 (二)心理学研究成果 (三)社会人才培养要求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来说,我 们主要参与的是单元活动目标或月计 划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 因此需从微观角度把握学前教育课程 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体现在: 1、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性课程 2、学前教育课程是适宜性发展课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特点 1、过程性和经验性 2、启蒙性和潜在性 3、生活化和游戏性
2、(陈鹤琴)强调,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 分的经验,这种经验来源于幼儿:一是实物接 触,二是与人接触。
(2)从儿童的角度表述。常用“感受……”、 “理解……”、“喜欢……”、“能够……”
2、目标表述的性质 目标按其性质可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行为目标——描述某种特定行为 ①核心行为 如:“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行为产生的条件 如:凯发国际首页“能够在团体面前表达
➢课程目标的结构是从儿童心理结构的 维度和教育范畴或内容的维度来探讨 怎样将课程目标进行分类。
★目标要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态度、动作 和技能的全面发展,不宜只就某一方面提出目标。
注意:教育活动目标的“整合”,并不是说每个 教育活动的目标都要面面俱到。某一活动的目标 可以有所侧重。但从一段时间看、从整体上来看, 应当保证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不可偏废。
3、目标的表述要清晰 (1)认知、情感和态度、动作和技能三方 面的内容分别阐述、避免交叉重复。
1、以特殊命名的学前教育课程 ➢福禄贝尔——“上帝是万物统一体” ➢蒙台梭利——突出感官训练 ➢张雪门——行为课程 ➢陈鹤琴——“活教育”“整个教学法”
2、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 (1)分科课程形态 (2)领域课程形态 (3)综合课程形态
➢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 框架,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 个领域。
《规程》中规定的保教目标,基本是按体育、智育、 德育、美育四个方面提出的。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对 儿童在一定学习期限内学习效果的预期。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 月(或几周)计划或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 以及具体某一教育活动目标。
➢学前教育课程可界定为:是在学前教 育机构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创设适宜Leabharlann Baidu儿童发展的环境,引导儿 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益经 验的各种活动与过程的总和。